黄瓜岛在什么地方
在古老的文献名邦莆田兴化湾中有坐小岛——黄瓜岛。黄瓜岛隶属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它与淇沪、订港、福清隔海相望。 黄瓜岛,据说它的原名叫皇冠岛。皇冠岛,这个名字应该更适合它。它真的就象一顶皇冠,熠熠闪光于美丽的兴化湾畔,为莆田增添一份灵秀。 夏日,到黄瓜岛观星去。 海边的萤火虫是绿野仙踪里的小精灵,它引你步入那美丽的世界。身边飞舞的星星,脚边涌动的星星,天空洒播的星星。在这个星星的故乡,在这个星星的世界,你我都会忘怀。
郑板桥为什么想要糊涂
在回答郑板桥为什么爱写“难得糊涂”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郑板桥何许人也?
郑板桥,出身清代康熙年间的江苏兴化,祖籍是苏州。原名叫郑燮,字克柔,号理庵,人称板桥先生。
![黄瓜岛在什么地方,兴化水果黄瓜种植基地在哪里。 蔬菜种植 黄瓜岛在什么地方,兴化水果黄瓜种植基地在哪里。 黄瓜岛在什么地方,兴化水果黄瓜种植基地在哪里。 蔬菜种植](http://www.neigua.cn/zb_users/upload/2024/12/20241207051936173351997653093.jpeg)
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年间的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为官政绩显著。辞官客居到扬州,靠卖画为生。
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顺便解释扬州八怪实际上康乾时期活跃于扬州地区的风格相近画家总称,在美术史上称为“扬州画派”。
八怪分别是: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传世名言,也是他为官之道和他践行的人生感悟。
郑板板之所以写“难得糊涂”,相传是在乾隆16年,莒州知州邀请郑板桥,到莒州游玩做客,到达莒北碁山西山旺时,受到当地大地主王员外的热情款待。
久闻郑板桥大名,想取得郑板桥墨宝,用当地名吃“糊涂菜”来招待郑板桥。
郑板桥在品尝饭菜后,赞不绝口。王员外趁机邀请郑板桥为她提字。
受到热情款带的郑板桥,欣然提笔给王员外提下:“难得糊涂”四个大字。
从此这四个字便传开了,这个四个字中所蕴含的哲理,作为为人处世的警言。
板桥先生,虽才华斐然,却颠沛一生。虽说难得糊涂,实则心如明镜。
人生难得糊涂,糊涂难得,仍要积极面对人生。
郑板桥一一一“难得糊涂”说明了做人不能太较真,有时该装糊涂就得装,不然吃亏的是自己。
三国中曹操杀杨修就是因为杨修过于聪明招来杀身之祸。例朝中都有聪明的大臣让皇帝免职和杀害。
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吵架,有时是过于计较而都不愉快。能不好伤感情和亲情。往往为了点小事闹大了,爷不爷少不少,夫妻闹离婚。所以有一方糊涂天下太平一一一因此“难得糊涂”。
鲁迅先生说过: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
当你面对一件事情,你无力改变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时候,人是难得糊涂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减轻痛苦。
有些事,你看不惯也好,看得惯也好,当你无法改变时,然而良心却备受煎熬的时候,要学会难得糊涂。
郑板桥就是如此,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无法改变一些难以一接受的事情的时候,对于他的安慰,就是难得糊涂。
罗贯中施耐庵谁是师傅
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徒关系,施耐庵是师傅。
施耐庵罗贯中为师徒关系之说,出自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清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书中。
王道安说:"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者为尤多。"胡应麟在谈起《水浒传》创作缘起时说施耐庵"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也"。
尽管历史记载不多,但依然可以考证施耐庵、罗贯中同属元末明初,施耐庵年长二三十岁,二人曾先后参加张士诚起义。
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徒弟。 关于施耐庵与罗贯中是师徒关系的说法,最早是来源于民国《兴化县续志》的《施耐庵墓志铭》一文。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徒弟,而且参与过《水浒传》创作,为施耐庵校对文字。 施耐庵生于1296年,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曾在钱塘(今杭州)做过几年官;罗贯中生于1330年,14岁辍学随父亲在苏杭一带做生意,在杭州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者的杂剧作家,受其影响开始写作。
从年龄上看,施耐庵比罗贯中大30多岁,成名也比较早,罗贯中在苏杭一带做生意、学习时,仰慕施耐庵,拜为师傅完全有可能。
罗贯中曾自号“湖海散人”,就有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说明罗贯中年轻时并不在意功名。
从罗贯中加入张士诚的时间和方式来看,很可能是年界60岁的施耐庵向张士诚推荐了26岁的青年才俊罗贯中担任幕僚,因而他们是师徒关系完全合乎情理。
纪连海在《百家讲坛》中也认同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这一说法。
施耐庵和罗贯中,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大家都知道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在他写水浒传最后的几个章节时,身体已不是太好,所以水浒传的收尾工作是罗贯中帮着完成并整理的。
而后,罗贯中开始写《三国演义》,所以民间流传先有水浒,后有三国。
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师傅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兴化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指昭阳,兴化古称)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当时民谣:“李生黄瓜,民皆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