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将自己家乡的水果打开销路,卖到城市里,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因素很多啦1.根据水果的种类、品质,合理定位受众群体;2.通过互联网的预定和众筹模式,让消费者先付款或者先下订单,等待水果成熟后 再发给消费者,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消费者可吃到当季最新鲜的水果,保证了水果的新鲜和口 感;3.直播销售,这种销售模式增强了消费者体验、信任感,而且加强了水果种植户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到水果本身的价值和品质感。
我们的家乡的气候条件处在昼夜温差大,最适宜栽种苹果类果带上。由于昼夜溫差大,是苹果养份容易保留在果子内部,因而不易被快速生长而急需要养份的枝叶带走。因此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得到的营养,由于夜晚温度低而保留在苹果内部,因此苹果营养比昼夜温差低的地区要高很多。果质香甜可口,含糖高营养丰富。
苹果是我们这一地区的重点产业,有几个县的苹果种植面积,突破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老百姓投入到苹果产业的劳动力也是粮食作物的数倍。在果园管理上要施肥,锄草,灌溉,套袋,病虫害防治,并且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位,劳动量大。有些种植大户经营不过来,每一环节都要花钱顾人。
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我们这一地区被誉为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为了把农户手里的苹果销出去,各级组织都很努力,除每年各阶层举办季节性召商会外,还在各级媒体上进行推阶。由于苹果是个大产业,还在中央电台进行推阶。果品除在本地销售外,也销往世界好多国家和地区,国内各大城市都有固定的客户。一年到果品成熟期,全国各地的客户商贩聚集这里,洽谈业务进行成交。还有政府投资修建的大型果库,延长了苹果的贮存期,可一年四季进行销售。
苹果产业的兴起,和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苹果效益的提高。使一大部分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行业。也由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变为优势。由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而补上了地理环境上的短板。随着春嗳花开,苹果花映红了半边天。
怎样将自己家乡的水果打开销路,卖到城市里,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我老家栖霞是栖霞苹果的主产地,苹果的销售问题一直是当地百姓十分关切的问题。
我小的时候苹果成熟了都是等着各地客商来收购,他们运往全国各地的水果批发市场进行销售。我父亲之前也一直从事这个行当,每年除了自家种的,还会收几车发到上海浦东的一个水果市场卖。
我曾经在一个早市上,碰到我们村的一个大哥,他开了一个四轮农用车拉了一些稍微有点毛病的次果在卖,有的是有点小磕碰,有的是有个小红眼,这样的苹果在当地卖的话只能卖几毛钱一斤,拉到城市早市上卖个一两块还是挺好卖的。
前几年回老家,我爸说谁谁家的儿子从外面回来了,经常用几个五斤十斤的小纸箱装几箱苹果送到快递点,还问我他这样弄能挣着钱吗。现如今这个小伙子每到苹果成熟的时候都会收购大量的苹果存到冷库,发快递的车每天都来他这里拉。
现在从村民到村干部都对网络销售非常重视了,我们村连续几年入选“中国淘宝村”。前阵子我哥还去村委会开了个会,说是村委会组织这些网上苹果卖的比较好的村民去分享经验。我嫂子由于在微信上苹果卖的比较不错,所以我哥也被请去了。
前几天跟给我爸打电话,他说现在冷库里的苹果走不动,价格不好还少有客商来调货。这个问题不是偶然的,以后可能会成为常态,所以我认为加强地方电商的发展是一条必走之路,政府要大力扶持,个人要积极参与。
还有一个问题,果农要转变思想,走精细化管理出精品的路子。现在的苹果量是比较大,但品质不出众卖不上价,而周围有些地区的一部分果农这几年种了新品种,把果树之间的行距株距都拉大,长出的果子品质好,虽然产量低不少,但价格高很多还不愁卖,总体收益是增加了的。
咱们年轻的果农,可以拿出一小块果园,试一下减少农药化肥、果树与草共生、逐渐恢复生态自然平衡的管理模式,这样种出来的东西,可以把价格定高,有人愿意花钱买这样的东西,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沥沥啦啦写了这么多,如果对大家有点滴启示,我就满心欢喜了。
农民子弟,为农执笔。我是农墨,感谢关注!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对于怎么样打开家乡水果的销路,因为没有什么实际的经验,所以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我们家乡地处江北,所产水果不外水蜜桃,黄桃,葡萄,西瓜,香瓜,草莓,后来又有某乡镇引种了一些猕猴桃。每年果园果子下来,就见路边摊兜售,开放式采摘,生态果园农家乐,还有直送学校食堂,夏秋工厂福利的,从来也没听说过哪里的果农果子卖不出去,烂在地里的事情发生。大概是随着这些年家庭水果消费激增,本地产出远供不应求的缘故吧。只有在很多年前听闻某镇林园场葡萄卖不出去,政府引资兴办酒厂了事,虽然酒没卖出名,消化几个葡萄园的葡萄不在话下。如今网络经济时代,在那些大批量大范围单一种植某种水果的地方,人们恐怕还是要改变一下思路吧,要么多多推广线上销售,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销售渠道;要么就要形成规模效应,建立现代仓储模式,货运分销途径;还有就是提升果品品质,建立差异优势。说这么多,都只是纸上谈兵,聊引一笑,只希望能给那些真正做事的人带来一丝丝灵感,咱也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