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材料
以下是我的回答,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材料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材料
作为一名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努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我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科学种植方法,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收入。同时,我还关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发展,努力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在我的努力下,乡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我深信,只有通过我们青年的努力,才能让乡村更加美好、繁荣。
都说宋朝富裕,到底有多富裕
很多人说宋朝的GDP占当时全世界的80%,并且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出现在宋朝,但这些都比较虚无甚至不可信。但是宋朝的“积贫积弱”是写进了历史教科书的。国史君(国史通论)今天就来唱个反调吧,看一下宋朝和平或者战争状态下的“贫者无立锥之地”。
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也就是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那一年。“汴京大饥,米升钱三百,一鼠直数百钱,人食水藻、椿槐叶,道殣,骼无余胔.三年,山东郡国大饥,人相食。时金人陷京东诸郡,民聚为盗,至车载干尸为粮。”且不论宋朝一钱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就从以老鼠当成粮食来卖这件事来说,就知道当时的饥荒程度了。随后果然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饥荒状态下,百姓分封啸聚山林,但是粮食问题依然解决不了,便“车载干尸为粮”。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材料,曲阳水果种植基地。 家禽养殖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材料,曲阳水果种植基地。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材料,曲阳水果种植基地。 家禽养殖](http://www.neigua.cn/zb_users/upload/2024/11/20241110200852173124053296694.jpeg)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越州及东南诸路郡国饥,淮南、京东西民流常州平江府者多殍死”。注释:殍就是饿死的意思。
宋宁宗时期虽然内忧外患加剧,但是当时的宋朝依然可以说是比较富裕的。然而在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抚、袁州、隆兴府、临江军大饥,殍死者不可胜瘗,有举家二十七人同赴水死者”,一家二十七口因为无法忍受饥饿而集体投水自杀是多么凄凉的场景??
嘉定元年(公元1209年)“嘉定元年,淮民大饥,食草木,流于江、浙者百万人……殍死者十三四,炮人肉、马矢食之”。注释:矢即屎。嘉定二年,“淮民刲道殣食尽,发瘗胔继之,人相搤噬”,注释:刲就是割的意思,殣意为饿死之人,瘗意为掩埋,胔意为腐烂的肉或者尸体。
算了,不写了,就这些吧,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宋史》或者《中国救荒史》,就会对盛世之下的凄凉有所了解。
宋朝的乡村再富,估计也比不上八十年代之前农村
我们农村八十年代之前什么样呢?听老人们讲,那时候家里不吃鱼,虽然湖里的鱼很多,也很肥。为啥呢?因为做鱼需要油,这个鱼太耗油了,吃不起。类似我们今天说车,买的起开不起
记得当年我们家房子在村里排的上号,人家都羡慕。这房子有多好呢,前墙有一米多高用的是大青石垒的基,上面才是黄土和麦草和的泥修的墙,人家羡慕我们家有大青石
平常吃啥呢,吃的玉米面煮地瓜干,有时候就是玉米面,我们叫糊涂,喝糊涂。据说,我们这一代还是享福的,在父亲那一辈,还得吃地瓜叶……
从生产力水平来看,即便八十年代之前的农村,也比大宋时候来的发达吧。那时候如此,大宋就更不用说了,富裕么?只能说,青黄不接的时候,饿不死吧
相比于乡村,大宋城里头,应该是真富裕
举个简单例子
伊永文先生编写的《宋代市民生活》一书中,有关于婚庆描述,其中关于彩礼嫁妆方面有这么一个实例,说是南宋时一郑姓九品官嫁女,亲家是县令,这个郑家给女儿嫁妆为十五万五千贯,外加良田五百亩……
管中窥豹,九品有如此财富,平常市民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估计也就相当于小企业主和打工者差距。我们今天打工算不得富,但今天生活比以往要好很多吧
大宋时普通市民,能和今天相比,按照那种生产力水平,已经够可以了
在大家的印象中,宋朝在历史上应该是最弱的国家,在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基本是没有打赢过,还得向少数民族进贡,不得不说,宋朝在外交上是很窝囊的,但是我们不得不分析一下这个历史时期,宋朝面临的对手。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中原地区没有强大的中央政权与之抗衡,宋朝赵匡胤建国以后就面临的强敌环伺的局面,北有契丹、金,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大理。又因为赵匡胤吸取了前朝藩镇割据的教训,所以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兵权,采用了以文抑武的治国之策,这也就奠定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格局。
虽然宋朝在军事上弱爆了,但是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切是胜于历朝历代,甚至超过了盛唐时期,据考证,当时,世界总人口是3.2亿,宋朝人口8500万,占比世界总人口的27%,杭州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超过百万人口的超级城市,而当时的什么伦敦巴黎,人口还不到10万,。宋朝年财政收入1亿两白银以上,而清朝末年才达到8000万两,这么高的财政收入,是不是意味着赋税很重,不管是从正史还是演义小说中都没有提哪次民变是因为赋税太重引起的,很显眼,财政收入不是来自于向农民征税,据考证,宋朝的工商业制造业是封建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城市中出现的手工作坊,规模大的有上百工人,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城市中大量的酒肆围栏,说明人们的生活还是很丰富的,那么工商业的发展,肯定离不开贸易,宋朝的对外贸易也是很发达的,宋时,已经能够制造载重上千吨的货船,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络绎不绝的发往南亚以及非洲,促进了中外交流,马可波罗就是这个时候来的中国,宋朝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比西方早了5个世纪。
同时,宋朝还要现代化的社会福利教育方面,官办的学校都是免费的,重点学校还有国家补助,还给学生发生活费,所以宋朝也是教育程度最高的朝代。生活保障方面,有完善的收容收养制度,所以宋朝是没有乞丐的,都被国家收容了。
综上,生活在宋朝还是很幸福的,生活是没有什么压力的,是没有什么内部矛盾的,但是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事实力弱,最后宋朝亡于外族入侵,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水浒传》里有个“智取生辰纲”。
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生日礼物,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
十万贯是多少钱,一贯一千文钱,十万贯就是一亿钱,
在谈购买力,那时候1贯=1两银子=2石=240公斤大米,每公斤大米4元,10万贯=10万两=20万石=2400万公斤,也就是说十万贯就是9600万。
当然,这是类比,毕竟米价有波动,算起来也有误差,
但有一个大致的观念,给蔡京送生日礼物,价值十万贯,是什么概念。
北宋末年,铸钱达到高峰,每年铸铜钱600 余万贯,可见十万贯是个惊人 的数字,一笔巨大的财富。
再看官员俸禄,宋朝是高薪养廉的政策,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即三百贯),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
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
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
一个宰相级别的官员,每月300贯,也就是30万钱,年薪400万钱,加其他的,正常收入一年500-600万钱。还有非正常收入呢?
所以,看宋朝苏轼被贬官,那是到处游山玩水,随便怎么挥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