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一、农产品建立品牌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提高消费者的重复购买率。
二、无论哪种农产品,要让品牌真正实现品牌价值,都是建立在消费者对品牌产品优质、安全的信任之上的。要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安全感,没有什么比让消费者自己,能透明化地看到产品从田间种植生长过程,到产品加工环节,直至运输到自己手里,更直观有力。这就是全程溯源对于农产品品牌打造的意义所在。
三、企业做品牌是为了塑造自身企业品牌的独特特色或与众不同的品牌诉求,解决消费者群体的某种特殊利益价值点。从此该企业就在市场杀价竞争中脱离出来了,通过不断重复地品牌营销传播核心思想价值观,产品逐步具有品牌影响力,品牌价值,企业就具备了产品溢价的实力。
品牌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意义和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您生产的农产品的质量和销售层次的定位。主要对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有以下几点影响。
1、品牌就是您生产和销售农产品的标识,就好比一个人的名子,来区分和其它相同种类的农产品。
2、品牌如果做了商标、版权注册和登记的话,它也会属于您生产和销售的农产品的知识产权,品牌影响大了,是有一定的品牌价格的,例如:褚橙、潘苹果等。它们的品牌价格就很高。
3、如果您生产和销售的农产品有品牌也有增加农产品的档次,这块如果农产品起中高端路线的话,一定要有品牌标识,如果走大宗农产品的话意义和作用就是不太大。
品牌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不仅是农产品,所有的商品,归根到底品牌就意味利润。有了品牌才有信任,才有溢价能力,才有流量,农产品因为是非标品,所以品牌对于农产品来说,比其他商品更重要一些!
品牌说起来感觉挺高大上,其实直白点说,品牌就是你在消费者印象,消费者给你打的什么标签。例如奔驰,就是高档,商务,安全;五菱,就是实用,低价,性价比等,每个标签对应的是相应的人群。
品牌就是信任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件羽绒服同样是499元,一个是波司登,一个是没听过的牌子,你会选择哪个?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波司登,因为熟悉,所以信任。
农产品,是吃的东西,比起用的东西,消费者在购买时有更强的戒备心理,因为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而恰恰是这个最需要品牌的农产品,现在很少有品牌!难点也在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比较低,以水果为例,同一个橙子,同一个品种在不同的地方种,收获的果实未必是同样的味道;同一个地方的橙子,每年味道也未必相同;同一期同一片果园,产出的橙子,也是大小,口感不同的,一颗树上挂的果,也是良莠不齐。这点不像衣服这样的标品,可以保证,一样的钱绝对是一样的衣服,农产品在这点上游天生的劣势。
试想一下,在同一家店铺下单,每次收到的橙子都是不同的味道,这种信任就很难积累起来。当然,现在很多做品牌的农人,也在标准化这方面下功夫,虽然要花费很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但这些都是为了塑造品牌必须得投入!
品牌就是流量
当你已经形成品牌形象了,在某一领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了,在市场上就会产生比较强的市场号召力,就可以比较轻松的获得大量流量。
以农业电商为例,三只松鼠经过几年的运营和积累,现在一直是同品类流量第一,本身自带流量,各个平台和渠道又给了很大的流量支持,曝光度一直高居榜首,在电商领域,流量就是单量。再举个例子,苏泊尔电器,入驻拼多多,一天就卖货十万+,20多万收藏,这个数据,是新品几年都都难以达到的量,成熟品牌一天就达到了!
对于农产品,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流量关乎生死。流量大,只要品控做好,就能越做越大!流量不足,成交不够,单品成本高,利润低,品控下降,成交更少,陷入这么一个恶性循环。
品牌就是利润
不管是信任,还是流量,最终都是为了利润。流量决定曝光度,信任决定转化率。在消费升级的大势下,农产品领域,现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滋原味的农产品,越来越受青睐!但是消费者在买的时候,心里会想:你说是笨鸡蛋,就是笨鸡蛋?
但是如果有个比较知名的农产品牌,他说是笨鸡蛋,消费者就会信,因为大品牌不敢拿自己的品牌试错,欺骗消费者!另外品牌销售的笨鸡蛋可以比其他不知名的卖得贵,反而还卖得更好!这就是品牌的溢价能力和信任利润。
综上,现在农业正在大变革的高速发展期,农业品牌还尚是一片蓝海!时代机遇,大有潜力,大有可为!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培育一个农产品牌!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就知道有多难,方方面面,各个细节都要用心雕琢!但再一想,如果简简单单就成功了,那也会轻轻松松被超越被取代。
我是农民的好朋友,阿甘。专注农业电商领域,每天分享实用易懂的干货知识,欢迎关注评论。
首先说结论,农产品品牌对于农产品有增值意义。
那么有什么样的增值意义或怎么做到增值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莫名鸭力镇楼。
首先来看一张数据: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在2017年1至12月,中国农产品出口金额为751.4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金额为1,246.8亿美元。下表是其中蔬菜及水果坚果类产品的出口数据。
这两张数据我先不做详细说明,相信很多关注这个问题的人都能明白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
中国的很多农产品并不比国外的差,猕猴桃更是从中国流出经过改良变成了看起来高大上的黄金奇异果,很多商家都会使用这个名字来证明自己的高大上。难道真的就高大上了吗?我觉得未必,可为什么商家会这么做?这其中我认为更多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用了猕猴桃的商家就是比黄金奇异果这个名称卖的少,打不开销路,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现在这种畸形的市场竞争行为:不管什么,只要套上“进口产品,海外销路,海外名称”,就是比本土产品卖的过,卖的贵。原因有很多,从人文到政策倾斜都有,本文只从产品品牌建立和营销的角度来讲解。
我们先来看案例:
坚果类电商三只松鼠的传奇之路。
三只松鼠在2018-2019年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作为在成立之初就定位成中国第一家纯互联网食品品牌的企业,短短几年从当初一个小品牌发展成为如今中国销售规模最大的食品电商企业,他们背后的营销思路和发展思路值得仔细研究。
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首批专注于纯互联网销售的食品品牌企业。早在创立之初,就完成了高达750万美元的两轮融资。而产品上线之后第一单生意下单的时候,副总监明珊珊非常激动,还亲手写了一封信给对方。就这样凭着对客户的诚挚和对产品的信心,仅仅3个多月后,他们就成为了电商坚果类第一品牌。
三只松鼠从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在高端品牌,卖给白领。所以2012年的营销策略也是先搞人气,让受到优惠和吃到产品的人去传播,从而影响白领的决策。公司定位于互联网,那么就要考虑互联网上那类人群传播最快?最后他们选了学生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一点点营销手段他们就会发微博。当时的这类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参与感强,没有品牌意识,很容易就会留下深刻印象。
而在品牌发展模式上,三只松鼠以互联网为依托,利用淘宝平台进行线上销售,迅速开创了一个以食品产品快速、新鲜的新型食品零售模式。这种特有的商业模式缩短了商家与客户的距离,确保带给顾客新鲜、美味的食品。用低价赚人气、赚口碑,老用户联系靠的是情感 第一波用低价赚人气、赚口碑,刺激准客户掏腰包,等这些人的品味拉升起来之后,产品价格也就理性回归了,让客户为满足感而付费。总结下来就是开拓区域和产品的时候,第一次卖得便宜,将目标群体圈定后,价格就会慢慢趋于合理,新用户给更多优惠,老用给更多产品质量和服务,价格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种种的营销手法渐渐的奠定了三只松鼠的江湖地位,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品牌对于产品的增值这种核心理念上的。所以,品牌的建立对于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甚至至关重要的。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这个问题本身就证明了品牌与产品之间还有很多认知上的误解,那么都存在那些问题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阶段由于农产品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所以对“品牌农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产品有商标就可以算是品牌了,没有区别品牌和商标的意义。在认知上,大部分人重生产,轻品牌,缺乏对品牌内涵的认识和品牌形象的理解与塑造。在管理上,一些地区还存在区域公用品牌就是“行政品牌”,地理标识可以超过原产地等相对落后的思想。此外,还有商标注册的随意性较大,盲目追求“高大上”等错误认识。
2、品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较弱。由于三农问题的制约,导致我们的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品牌与种类较少,多数品牌影响力仅仅只能辐射覆盖周边局部地区,全国知名品牌不多,国际知名品牌就更少了。同时,受农产品三大劣势的影响,产业自身的局限性及人才、科技、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呈现地区和种类分布不均、主体结构分布不合理,品牌规模小,初加工产品品牌多(由上图表可以分析出),且科技含量不高,阻碍了农产品品牌整体进步与发展。
3、一些品牌农业地区的整体发展不平衡(经济和基本配套设施)。农产品的生产依赖于自然条件的好坏,我国的农产品一直没能像欧美国家那样形成全面机械化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国地域广阔,除了华北平原与东北等地,其它很大一部分地区多山丘与丘陵,种植与采摘无法机械化,只能靠人工一点一点去培育,导致亩产经济较低。由于面临的这种地理条件和气候差异较大,对各地区的农产品的标准化又有了很大的制约,对品牌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就现阶段品牌农业发展状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要好于欠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好于内陆地区,这些无一不显示出了,农产品上行压力大,物流链不完整等严重制约发展的问题。而从现阶段的农产品看,农产品品牌多是鲜活农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缺乏大批的精深加工、二次增值的产品,这样以来也非常难与国际品牌形成有效竞争。
限于篇幅先介绍到这里,农产品独特的发展方式与发展方法就看大家的点赞咯,超过500赞我会继续介绍,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