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到一个事,宋朝时候山东地区有老虎么
哈哈,水浒传吧,我相信有。一、梁山泊当年是真实存在的,王安石曾经拿这个开过玩笑,比微山湖更大的湿地,很有利于野生动物哟二、聊斋里面还经常出老虎呢,那时的人口密度可是远高于北宋。宋真宗天禧年间,有武臣前往京东赴任,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北部的路途中碰到了老虎:“时河水渐退,葭荚阻深。武臣以橐驼十数头负橐箧,冒暑宵征。有虎蹲于道右,驼既见,鸣且逐之。虎大怖骇,弃三子而走,役卒获其子而鬻之。”齐州北部是平原地带,只是由于黄河泛滥,形成大面积的芦苇荡,遂成为老虎的栖息地。至于泰山,历来就有老虎盘踞,宋代依然如故。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准备到泰山封禅派宦官前往探路,回来报告说:“泰山素多虎,自兴功以来,虽屡见,未尝伤人,悉相率入徂徕山众皆异之。”随诏王钦若“就岳祠祭谢,仍禁其伤捕” 。
《水浒传》的故事发生于北宋年间,而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国境内三种老虎都还存在,而这三种老虎以东北虎体型最大,平均个体体重在300公斤,比人要大得多,而华南虎要远小于东北虎,雄虎个体体重在150-225公斤,而雌虎在125公斤左右,新疆虎要大于华南虎小于东北虎,从体重上看,任何一种老虎,常人都是难以赤手空拳打死的,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只能是个头比较小的老虎,在这里华南虎是最合适的,否则以一个人的力量打死300公斤的东北虎那是绝对不太可能的,再说山东对于东北虎生长环境来说,过于炎热,所以不可能是东北虎。而新疆虎位于遥远的西北地区,是不太可能跨越戈壁沙漠来到东部沿海地区的,那么,古代山东的老虎只能是华南虎。
另有一项数据表明,华南虎并不仅仅分布于中国的华南,在华东、华中、西南地区也有广泛分布,因此,北宋年间在山东的确有老虎的可能,而且这种老虎是华南虎无疑,那么相比较而言,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可能性就大大的提高。
![突然想到一个事,宋朝时候山东地区有老虎么,泰山农夫果园水果种植基地。 水果种植 突然想到一个事,宋朝时候山东地区有老虎么,泰山农夫果园水果种植基地。 突然想到一个事,宋朝时候山东地区有老虎么,泰山农夫果园水果种植基地。 水果种植](http://www.neigua.cn/zb_users/upload/2024/11/20241125143353173251643376261.jpeg)
泰山为什么叫秦川
佛教界一位著名的大师雪庐老人曾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从前有位外地的读书人,走到泰山脚下,望着山腰上的石碑“泰山”二字,大声念道“秦川”。
一位农夫听到了,赶紧纠正说:“先生,这儿是泰山。” 那位读书人回头瞧瞧那拿锄头的农夫,端详了一会儿,再往山头上瞧瞧,不可一世的说:“你不识字吗?那山头上写的明明是‘秦川’。”“我在这里住了五六十年,只知道有‘泰山’,没听说有‘秦川’。”两个人在那儿吵了起来。
最终两人决定赌二十钱,并请当地学堂的教书先生来做个公道。那教书先生笑着看看那农夫,又看看那外地读书人,摸摸下巴,慢条斯理的说:“是秦川!”那读书人乐坏了,拿起二十钱,洋洋得意的走了。 这下农夫可愣了:“先生今天是怎么回事?我虽没读什么书,但咱泰山人,什么时候变成秦川人了!” “唉!老乡!没关系!
就这二十钱,让他一辈子不识泰山。你看是谁赢谁输啊!” 哈哈。
"有眼不识泰山"的故事
从前有位外地的读书人,来到了泰山的山脚下,望着刻在山腰上的“泰山”二字,便大声念道:“秦川”。
一位农夫听到了纠正说:“先生,这儿是泰山。”读书人回头瞧瞧农夫,又再看了看“泰山”二字,便说:”这明明写的是秦川嘛,你一个农夫又不识字,还敢和我理论。”两人互不相让,于是打赌到附近找位老师来裁判。
老师看看农夫,又看看盛气凌人的外地读书人,慢条斯理地说:“是秦川”。读书人乐坏了,得意洋洋的走了。这下农夫楞住了,问老师:“我虽没读过什么书,可咱这泰山,什么时候变成秦川了呢?”
那位读书人显然是因为距离泰山太近,仰视“泰山”二字时,下面的笔画被遮住而闹出了“有眼不识泰山”的笑话。
诸葛亮是真的山野村夫吗?他们夫妻在三国有哪些实力后台
诸葛亮出生于官宦世家,可不是什么山野村夫!他的妻子黄月英也是东汉名士"黄承彦"之女!中国文人志士自汉代以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都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诸葛亮所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他看似一个山村野夫,其实他在等待机会,等待一个可以改变时代的机遇!诸葛亮有丰富的政治资源,再加上自身能力出众,在那个"群雄逐鹿中原"的乱世,他很快就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政治舞台!
一、诸葛亮出生于官宦世家
(1)、诸葛亮的家族背景:
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诸葛亮于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世家。"诸葛氏"是琅琊郡(秦朝建立后全国设三十六郡之一,位于今天山东省境内)当地的一个名门望族。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的叔父诸葛均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
(2)诸葛亮出生后命运多舛
诸葛亮虽然出生于官宦世家,但他命运坎坷,在他3岁时,母亲章氏就病逝了,在他8岁时,其父亲诸葛珪逝世。之后,他就跟随叔父诸葛玄一起生活。兴平二年(195年),诸葛亮时年14岁,他跟随叔父诸葛玄一同到荆州投奔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时年诸葛亮年仅16岁,再次失去依靠的诸葛亮,只能暂时到隆中(河南南阳)过起了隐居生活。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早孤,从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二、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出生于名门世家
黄月英:东汉末年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承彦,东汉末年名士,他是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黄承彦和荆州刘表是连襟关系,他与襄阳名士庞统(凤雏)、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人交好。
黄月英的舅舅蔡瑁是荆州首屈一指手握重兵的实权派人物。诸葛亮取了黄月英之后,刘表不仅是诸葛玄的好朋友,还是诸葛亮的姨父,关系更进了一步,而蔡瑁则成了诸葛亮的亲舅舅。
诸葛亮有了这层关系,虽然依旧是"布衣"(平民),"躬耕于南阳"(归隐于乡下),但他通过上面的关系,始终关系时政,关注着天下时局变换,这样对于身居乡野的诸葛亮,始终能随时了解到最新的资讯,这一点对于诸葛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真正过与世隔绝的归隐生活。后来刘备三顾茅庐来请他出山,诸葛亮拿出的筹划已久的《隆中对》,让刘备叹为观止,后来《隆中对》谈到的谋划正式成为刘备集团的国策,正是这样,刘备才能三分天下。
《襄阳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三、有了自身和妻子的政治人脉,诸葛亮想不出名都难
汉朝人才的选拔方式"察举制"。由于诸葛亮叔父诸葛玄的人脉关系,加上妻子黄月英的政治人脉网,再加上诸葛亮的才华,使他在荆州名声大噪!在当时诸葛亮有"卧龙"先生之称。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荆州刘表,刘表将之安置在新野(位于今河南南阳),此时诸葛亮时年20岁。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诸葛亮时年27岁),经过几年的发展,刘备势力逐步壮大,但为缺乏治国之才的人而犯愁。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为了考验刘备,直到第三次才见他。两人一见,兴趣相投,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并提出具体的谋划策略《隆中对》,刘备听后十分满意,《隆中对》后来成为刘备蜀汉集团的基本国策。“三顾茅庐”也被后人视为经典的求贤故事。
综上所述,诸葛亮绝不是什么乡野村夫,他有着巨大的政治优势,凭借着自己和妻子的家族政治人脉关系,在汉朝实行的"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达则兼济天下"!诸葛亮 "躬耕于南阳",笔者认为他是在等待一个机会,刘表并不是自己实现理想的最佳人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所以他选择等待!他的运气也比较好,很快他就迎来了刘备的"三顾茅庐",正式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
机遇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如果诸葛亮自身不努力,仅靠自己的政治人脉,混个小官来当当应该问题不大,但是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们今天就不会在这里讨论他了,他也成不了"武乡侯",成不了"诸葛丞相",成不了中国几千年文人志士崇拜的偶像!除了外部因素以外,我们自己一定要努力进取,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当机会来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把握住,那样我们的人生也会过得更有意义!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抱怨"社会不公平",把别人的成功都归结于"人家有关系"或"人家有钱"等外部因素,而忽略了我们自身的努力进取,这样的话,我们的人生注定是不会成功的!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认同我的观点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系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果喜欢本文,请关注和点赞,有问题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