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跟风种植比较严重,往往导致产能过剩,如何防止或解决水果跟风种植问题
现在水果种植和普通的粮食种植比较,其效益还是要好些的,所以引来大量的农民伯伯开始种植水果,但是没有经验,所以看着市场上什么值钱,就盲目跟风种植这种水果,最终造成种植面积过大,造成销售价格低廉,甚至出现滞销现象,让果农苦不堪言,损失惨重。
这几年水果价格低廉滞销现象屡见不鲜,如苹果滞销、西瓜滞销、桃子滞销等等,造成丰产并未丰收,果农并未因种植水果而富裕,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盲目跟风种植,认清跟风种植的风险后果。不要一时看着别人种植赚钱了,就开始大规模的跟风种植,并不考虑种植后果,因缺乏种植技术和经验,往往种植出的水果品质和产量都不如意,产生不了好的经济效益。
其次,在原有的销售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销售模式,改善其种植模式。例如发展网络销售、采摘旅游、认领种植模式等等,改变单一品种种植,发展多种水果,多种品种种植,还有就采用辅助措施(如大棚种植等),错开上市时间,提高其经济效益等。
第三,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的参与协调,发展区域种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农作物种植,打造自己的农作物品牌,实现品牌效益,重点打造一品一镇或一县一品种植方式,从根源上解决盲目跟风种植。
第四,鼓励发展合作社及公司土地流转种植模式。实现公司+农户的形式,确保果农种植利益,同时还可共同分析种植的风险,可以有效防止盲目跟风种植,使农民利益得以保障。
总之,要想从根源解决盲目跟风种植,防止出现“果贱伤农”“菜贱伤农”现象的产生,我们就应该充分认清跟风种植的风险危害,大力发展自己的区域种植,努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真正杜绝盲目跟风种植。
以上为果农果缘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农村跟风种植的现象确实一直存在,往往会导致一些农产品供大于求,因过剩而导致滞销,其结果无一例外,给种植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农民跟风种植的重要原因在于,大多数的农户没有市场意识,对未来某些产品的市场走向没有前瞻性,也就是看到别人种植什么,也要跟随着种植什么,这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从众心理。
水果的种植也是这样,在10多年前,农大当地的农村也有过一阵子种果树热,当时每家每户基本上都种植上了苹果树,到苹果树进入了盛产期之后,农户对于苹果的销售并没有太好的措施,还是延续以往赶集赶会出售的经营模式进行售卖,有的就在公路边摆上一个摊,天天坐等顾客的上门购买。
当时由于当地的苹果树太多,苹果又不能够及时出售到外地,本地的苹果就出现了严重的过剩情况,直接导致苹果价钱的下降,一两毛钱一斤都卖不出去,很多苹果就这样白白的坏掉了。于是不少苹果种植户,就因此开始砍伐苹果树,大家又纷纷跟着效仿,没想到的是苹果树砍伐没几年时间,苹果的价格再次出现了大涨,又让很多苹果种植户感到后悔不迭。
如何能够防止像类似于苹果树跟风种植的发生?首先在种植之前,要有明确的销售方案,并且要对未来果实市场的分析进行了解。现在可以直接在网上查看一下,某种果实品种近几年来的市场走向。有些果实的价格走向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比如说几年低迷之后就会出现一定的价格上涨,一般价格上涨的时间都比较短,从这里找出一定的规律之后,要在市场行情处在低迷期进行种植。
因为在市场行情低迷期,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果实品种的未来,也就会出现很少有人参与的情况,所以就要逆思维的去种植,避免了在热潮来临的时候,大家一哄而上种植的方式,等后来价格出现了上涨之后,大家都纷纷种植的时候,在差不多的时间里,就可以淘汰,再改种其他的果树了。
这种逆思维的方法,不能说有100%的把握,但绝对避免了跟风种植。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农大的一个表弟就尝试着去做了,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他是在前两年鸡蛋比较低迷的时候,就投资搭建了鸡棚,开始养殖蛋鸡,在那个时候大家一致不看好鸡蛋的价格,很多人都劝解他,不要他养殖蛋鸡,他并没有受到别人的影响,而是按照自己的操作开始养殖蛋鸡。
他的蛋鸡下蛋之后,价格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就有人看笑话说,投资了几十万现在肯定要亏钱了。如果是看到今年的鸡蛋价格,那些看笑话的人再也看笑不出来了,他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可以说这一年他就要挣回来好几年的钱,刚刚在他的鸡棚里面去参观了一下,与他聊了一会,他说今年轻轻松松的赚几十万块钱,一点问题都没有。
现在鸡蛋的价格卖到了5块5一市斤,饲料粮食并没有出现上涨,鸡蛋在两块多钱一斤的时候,还能够赚钱,现在5块多钱一斤还供不应求,可以想象他每天能挣多少钱。
农大举的这个例子,也充分的说明了逆思维进行操作,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你再去进行种植某种果树,等某些水果市场行情上涨,大家热情高涨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慎重了,不要去跟风再去搞种植了。以上是农大个人的一些建议,供参考。
如何破解盲目跟风种植的怪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发挥合作社或者农业协会的作用。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解决滞销问题的有效方式,就是通过农业协会等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规模种植和形成品牌,运输由协会负责,运到批发市场再负责拍卖。通过联合增强农户对价格的话语权。
其次是明确市场定位,种植优质品种。前些年云南的油麦菜一度在北京滞销,很大的原因在于外观不佳、个头过大。北上广深真正卖得好的西瓜,往往是适合2~3人家庭的小型品种。
再者,上市时间也非常重要。尽管从全国范围来看,马铃薯价格处于低位,但云南的春马铃薯价格较为稳定,这与当地品种错峰生产、提前上市有关。类似的案例还有夏橙,通过品种改良,使橙子避开秋季上市高峰,在夏季上市,提高了经济价值。
最后,经济作物种植已由重产量向重质量转变。北方部分葡萄产区仍以大肥大水等来提高产量,而从市场反馈来看,普通品种已经供大于求,一味提高产量不能提高收益。有些种植户通过优化穗型、定制化生产等提高葡萄品质,取得不错的收益。
在此我提醒种植者,经济作物种植收益高、风险大,会呈现出周期性的价格变化。农户在进入某个产业时一定要谨慎,尤其是在种植收获期短、不利于长期储存的作物时,更应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