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蔬菜种植 » 传统种植养殖基地,如何转型做共享农场,科学种植水果甘蔗视频教程。

传统种植养殖基地,如何转型做共享农场,科学种植水果甘蔗视频教程。

duote123 2024-11-19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传统种植养殖基地,如何转型做共享农场

去年我和我朋友去市区外环出去的乡村里探访一个农业种植养殖合作社,该合作社也是刚刚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合作模式,他不是和乡村的农民合作,是和成立人合作。基本模式和我们平时玩游戏里的开心农场差不多,就是把他承租下来的农场土地,分成一块块的,按照面积来出租给城里人,每人承租的地块划分好,标注记号,城里人周末可以来打理,平时托管给农场主

这样的种植养殖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租地种农作物,一种是租来养殖禽畜,还有鱼塘。首先也不知道这位朋友的模式是否能成功,因为也是刚开始尝试,我们来分享一下他的大概模式,深层的东西我们也不了解他的。我去这个农场拍的视频可以在我的头条主页看到。

传统种植养殖基地,如何转型做共享农场,科学种植水果甘蔗视频教程。 传统种植养殖基地,如何转型做共享农场,科学种植水果甘蔗视频教程。 蔬菜种植

我们先说说他的种植土地的划分操作

传统种植养殖基地,如何转型做共享农场,科学种植水果甘蔗视频教程。 传统种植养殖基地,如何转型做共享农场,科学种植水果甘蔗视频教程。 蔬菜种植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他承包的土地有水田和旱地,水田原先是种植水稻的,旱地原先是种植甘蔗的。他承包下来之后,基本都弄成旱地模式,不再有水田。他先是把地分成一块块,具体面积按照方位来划分,有些大有些小。唯一相同的是这些地块旁边都会配备一个大水池,也可以说是小水塘,而且水塘会挖一条深沟绕着这块地块。

他的想法是这样,到时候每块地皮租出去之后,会根据地主要求围起来,地上种东西,水池里可以养鱼,或者养些鸭子或者鹅,绕地块挖的深水沟水会通过去,到时候浇地的水就近可以取用。而且水沟连通小鱼塘,鱼也可以游过去。

其实这种上面种地下面养鱼的模式,在80年代我们农村就做过了,种瓜果蔬菜是很好的,当时农村不成功是因为种瓜果蔬菜无法吃饱,需要该种其他作物,如今没人这样在农村做是大部分出去打工了。这种模式只有城里人会当做休闲农庄那样来玩票,虽然是玩票,但是城里人开心了,农场主赚钱了。

以认养的模式与城里有兴趣的人养殖土鸡和山鸡

这位农场主承包的土地非常广阔,附近还有两三座石山,本来是有四座的,因为以前开采石材给挖掉一座,石山现在变成大石塘了,也用来养鱼。

这些石山下面带石头的土地不好种植农作物,他就移栽了一些观赏树木和果树过来,同样划分了区域,只是划分的区域是不租地了。他会在这区域里面放养土鸡和山鸡。这些放养的鸡,会提供给人认养,按照多少钱一只的价格认养,之后打上标签,由农场主派人管理,养大了认养的人想过来几时要就几时要。

我第二次去这个农场的时候是和几个朋友去窑鸡活动,当时他的农场还没有人认养土鸡,当时他放养的土鸡,我还看到了草丛里有母鸡生了一窝蛋在孵小鸡,他的小鸡有一部分是养殖场的老母鸡自己孵化的。

如今随着传统农业越来越少农民去种植,很多种植养殖基地合作社纷纷在考虑新型种养模式,有很多就是如我们这位朋友一样,摸着石头过河,成功与否未来也不知道,在此我们就先祝他成功吧。

题主说要寻求共享农场的模式,不知道这样的模式是不是合适,我就分享下给大家看看,不合适就当个乐趣看看吧。

视频加载中...

我觉得这个可以作为新型发展前景,传统的种植或者是养殖,都只能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换句话说,想发大财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很多不定因素,是不可控的。

传统的种养殖行业,需要勤劳的坚守和一定的技术钻研,如果转型为休闲农业和共享农场,更多讲究的是对休闲和共享的理解、对娱乐的认知、对文化的传承、对教育的感悟,更要深入调查了解这种共享农场在大家心里有什么意义。

比如现在很多乡下的农庄都有自己的养殖场,菜园果园和庄稼地。城市里的人周末或者假期带上家人过来,一来可以呼吸乡下的新鲜空气,二来可以亲自体验去菜园摘菜做饭的乐趣,三来可以直接吃到现抓现宰的禽类或者畜类。

共享农场的模式,对农民而言:通过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房屋租赁等多种私人定制形式,不仅可以降低经营风险、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够和以往低频消费的用户建立强连接。

对于城市消费者而言:有一方良田,播撒夏秋之繁实,有一处宅院,纳三五好友,赏四季之风月,可谓是人生最大幸事。

此时,农场作为一种生活、一个自由呼吸的场所,一个城乡之间“第三种生活”的本质属性,也因为共享经济的融入,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为什么我感觉种甘蔗一年比一年减少了

为什么种甘蔗的越来越少呢?我们来探讨一下,因为甘蔗的价格没有上调呀!全国白糖三份之二来源于广西,甚是还出口好多白糖。来宾市大家应该知道在哪里,来宾市副市长在人大记者招待会上向记者说,来宾市的名气没有那么大,是个新兴地级市,在一遍甘蔗地里建的城市,主要产业就是甘蔗,市政府调整甘蔗价格和种植补贴政策,每吨520元外每亩补贴300元,也就是2020政府出台又项补贴,按一般产量每亩5吨算:5×520+300=2900元,因为一块地每年都种甘蔗地肥缺失,化肥用量大,每亩化肥六百到八百元之间,我们算一下:拖拉机耕地每亩200元加蔗种1吨520元加肥料800元加打草打虫药200元,光这点必须费用了1720元,人工另护理计,砍甘蔗费装车费每吨最低60元按5吨亩算去300元砍运费,就1720+300=2020元加上护理一年的人工,如果请人打草打药培土放肥料的话还亏本,自己护理感觉有点累所以有的人:甘拜下风出去打工。
如果你的条件好的话一亩赚个三五百是可以的,自己有微耕机耕牛多种点地。蔗农有句话说,种甘蔗相当于把钱存到银行一年,到年底取出年初又投又种,这就是蔗农……

视频加载中...

甘蔗是一种农村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南方普遍栽培,特别是自己的老家广西,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种植的面积和产量均位居第一。然而,近些年来感觉甘蔗种植的面积在缩小,这是为何呢?

不赚钱是根本原因

在农村能够赚钱的行业不多,粮食作物只适合自给自足,水果价格受市场影响太大不能持续发展,养殖肉牛又投入太大。而甘蔗种植,在以前收购价格还行的时候,规模化种植确实能够给农户带来相当可观的收益。曾经有一年,甘蔗价格达到了550元/吨,亩产6吨,就有3300元的收入。

然而,随着甘蔗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市场趋于饱和,加上糖厂的经营效益不好,对甘蔗的需求下降,最终导致甘蔗收购价格下滑,无疑要挫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于是,不赚钱的甘蔗,放弃种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面积也就变得少了。

甘蔗的竞争对手出现

因为甘蔗种植能够带来一些收益,所以有人从事种植。然而,随着一些新的经济作物到来,被农民广泛接受,并且大面积栽培。比如火龙果,在超市里能够卖到5元/斤,被本地大力倡导栽培,建设有一个1000亩的火龙果栽培基地。再比如种桑养蚕,非常适合旱地种植发展,很多本地的村子发展集体经济都选择这个项目。此外,还有大冬瓜栽培、菜椒栽培等等。如此一来,这些新的经济作物发展起来,需要土地,甘蔗就被放弃,腾出土地来种植新作物。

总结:种植不赚钱,或者收益大大下降,是导致甘蔗种植面积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而火龙果、桑树、菜椒、冬瓜等新的经济作物的进入更是加速了甘蔗种植面积的减少。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