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麦拔节前后,有没有必要防治小麦赤霉病
在年后小麦上的病虫害主要有“四病一虫”,分别是纹枯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以及蚜虫。然而小麦不同的生长时期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不同。下面我介绍一下各个时期的病虫害以及防治方法。
1.在小麦拔节期。这个时期主要以纹枯病的防治为主。纹枯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枯白穗”,发病较早的情况下可能造成20%-30%的减产。那么这种病害的防治时期是需要提前防治。可以选择的药剂有24%噻呋酰胺,按照5ml/桶水,每亩两桶在发病前期进行用药,打匀打透防治效果会更好。
2.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主要以预防赤霉病为主。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赤霉病很容易爆发,如果一旦染病,势必会造成损失。所以防大于治。可以选择的药剂配方是:苯甲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微量元素叶面肥+芸苔素内酯,具有很好的预防+治疗功效,最好配上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蚜虫,效果会更好。
![现在小麦拔节前后,有没有必要防治小麦赤霉病,成安水果玉米种植基地。 土壤施肥 现在小麦拔节前后,有没有必要防治小麦赤霉病,成安水果玉米种植基地。 现在小麦拔节前后,有没有必要防治小麦赤霉病,成安水果玉米种植基地。 土壤施肥](http://www.neigua.cn/zb_users/upload/2024/11/20241113135720173147744084175.jpeg)
3. 在小麦灌浆期。主要以锈病、白粉病、蚜虫的防治为主。可以选择的药剂是:嘧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磷酸二氢钾+噻虫嗪等,可以对各种小麦病害有防治效果,另外使用的吡唑醚菌酯还可以延缓作物衰老,提高产量,多重药剂搭配,效果杠杠滴。
请注意,因为“三治不如一防”,而且,拔节前后用药可以消灭田间菌源【见附图,赤霉病的“潜伏特点”】,压低田间病菌基数,所以说,返青后到“扬花前”的1——2次多种杀菌用药,非常之关键。
因为,小麦赤霉病病菌以“腐生状态”在田间残留的稻茬,或者玉米秸秆,或者小麦秸秆更各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也就是说,赤霉病菌一直就在你家地里“潜伏”着呢】——等到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借助风雨传播到麦穗上,引发病症“白穗”。
同时,小麦近年4大“烂根病害”【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也呈上升趋势,必须提前预防才能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也就是说,等到你发现田间病害症状时,你家小麦已经减产定局,只是减产多少的问题!所以说,“预防远远好处控制”】。
因此,在返青后到“扬花前”,采取【10%苯醚甲环唑+25%吡唑醚菌酯+80%乙蒜素+80%戊唑醇】4种以上的杀菌剂【成本约4元左右,注意要找大型正规的农资公司购买,不要找小型的农资小店,层层加价“很贵的”】。而且,很多大型农资公司推出的8组合或者10组合,都免费赠送4—5种的杀菌剂和2—3种的杀菌剂,以及6种以上的微量元素,非常划算。
比如河北邯郸成安县【北方农村网工作站】和玉瑭农业公司就是这样做的,受到农民欢迎。
另外,预防赤霉病不要用“多菌灵”或者“甲基托布津”,一是因为抗药性,二是因为周明国教授研究证明,这类杀菌剂还会刺激赤霉毒素,所以避开使用为好。
以上就是具有近30年农技指导经验的“十星科技”为大家解答的内容,欢迎转发或评论留言。
一、拔节期前后没有必要防治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穗期,也可以在苗期发病。小麦苗期正处于越冬期,小麦越冬期的气温一般在0℃以下,而小麦赤霉病菌丝体发育的起点温度为3℃,最适宜温度为22-28℃,温度条件基本上达不到小麦赤霉病病菌萌发、侵入、潜育和发病的条件。
二、为什么在扬花初期喷药预防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穗期,赤霉病病菌最先侵染的部位主要是花药,病菌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于扬花期传播至穗部,在适宜的条件下就会萌发侵入。因此扬花初期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抓住小麦扬花初期(见花打药)喷药一次,基本上可以很好的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
三、小麦赤霉病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和防治。
1、选择抗病品种。种植小麦时可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的抗小麦赤霉病品种如扬麦、宁麦等。
2、清除病株残体和土壤深翻。小麦赤霉病病菌主要在旱地土壤中的稻桩、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上越冬越夏,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秸秆能减少初始菌源。作物秸秆带有大量病菌,深翻能压低虫源基数。可在小麦播种时大力推行土壤翻耕,将还田秸秆掩埋在20cm以下土层,压低菌源基数。
3、推行种子处理。大力推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使用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减少病菌侵染。如每100公斤小麦种子可选用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有效成分3-4克等药剂进行种子拌种或包衣。
4、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抗病虫能力。适期适墒适量适法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合理运筹肥水,实行健身栽培,提高小麦抵抗能力。
5、扬花初期喷药预防。准确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开展一次防治,药量要足,选药时突出兼治和预防作用,施药后5-7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防治。药剂可选择氰烯•戊唑醇、唑醚•戊唑醇、丙唑•戊唑醇、戊唑•咪鲜胺、咪铜•氟环唑、苯甲•多抗、苯甲•丙环唑等,注意药剂交替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