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就要到了,你家乡有什么习俗
在岭南广东,七夕节有拜仙的传统民间习俗,这个活动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婚后的新娘,在过七夕节时,要举行辞仙仪式。在初六晚上祀神时,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史料记载,农历初七,还有女子泛舟,来游石门沉香浦的习俗,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冽,泛舟者渴望带来好运气,这也是当地一个节日的习俗。
说起七夕,想起和我家妮妮的一次对话。
![七夕就要到了,你家乡有什么习俗,东顺水果种植基地地址。 蔬菜种植 七夕就要到了,你家乡有什么习俗,东顺水果种植基地地址。 七夕就要到了,你家乡有什么习俗,东顺水果种植基地地址。 蔬菜种植](http://www.neigua.cn/zb_users/upload/2024/11/20241107131549173095654929094.jpeg)
应该是三四年前的七夕,我带她出去玩,一路上遇见很多卖玫瑰的,妮妮就问:妈妈,为什么今天这么多卖花的?
我说今天七夕,然后妮妮就开始问个不停,一直到我把整个牛郎织女的故事讲完。
我说着说顺嘴了,就又加了一句:我们小时候也过七夕。
妮妮说,你们也买玫瑰?
被她问腻了,就随口搭了一句:“不是,我们七个小女孩在一起包饺子,里边包上七根针,咬开的那头是针尖的女孩巧,吃到针鼻的女孩笨。”
妮妮立刻瞪大眼:“那扎着嘴怎么办?先说好了,咱们今天不许吃饺子,你包了我也不吃!”
说完看了看我:“妈妈,你吃的一定是针鼻。”
笑余,忽然想起多年前的七夕,邻居家姑姑们过七夕,人数不够,拉我去凑数的情景。
我们家乡人称七夕节很直白,就是叫“过七月七”,只有未出嫁的女孩才过。
而且,只能是七个女孩在一块过,(大都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实在是人数不够了,才找个小一点的)。
七个女孩凑分子买上各类瓜果,(每样七个),买上七根缝衣的小针,再从各家拿上一点白面,买点素菜(一般是韭菜),集中到一家,等着天黑才开始包饺子。
饺子要先包上七个,每个菜馅里边放上一根针,单独放一边。
饺子包完也不会马上就吃,“仪式”得等到夜深人静时才开始。
先把七个饺子煮出来,一人一个,慢慢咬开,看看咬开的那一头是针尖还是针鼻,来卜自己的手巧还是手笨。
然后几个人把瓜果摆上,饺子端上,几个女孩边吃便拉呱,不知不觉就到了天明,节也就过去了。
我生性懒惰不好凑热闹,那次被姑姑她们拉去,也是唯一过七夕,当时看她们边说笑边包饺子,不知不觉睡去。
等到半夜被她们叫醒,迷迷瞪瞪的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咬开一个饺子,一个姑姑小心的帮我把针抽出来,看了看说:是针尖,到大了是个巧手。(可惜不准,要不然妮妮不会说那句话了。)
等吃完饺子,没等吃瓜果,我又开始发困,邻家姑姑叫我:别睡着了,一会还得去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话。
我当然没有等到,等再睁开眼已经是天明了,这才各回各家,也不知道姑姑们听没听到牛郎织女的谈话,也不知道她们这一夜怎么过的。
那些年虽然穷,大大小小的节总人去过,听说,村里的女孩早都不过“七月七”了。
七夕要到了,你的家乡都有什么习俗?
在我的家乡,七夕算不上大节,它是属于姑娘们的节日。
七月七又称乞巧节,在古代一个女孩子能做一手好针线,会为自己加分不少,能找个好婆家。反之,会被婆婆家人看不起。
所以,乞巧成手缝纫高手,成为姑娘们的心愿。
古代生产力低下,纺线、织布、浆染、剪裁、成衣都要靠家庭妇女来完成,如果手太笨,弄不了衣服鞋帽全家人都要受冻。
手工纺线织布很慢,所以工作量挺大,嫁到婆家,每天要承担繁重工作,推碾、磨面、摊煎饼,洗衣服,做鞋子,喂鸡、喂猪等。
特别是推碾磨面很麻烦,天天如此,全村也就二三个碾子,天天排号碾磨面粉,去晚了全家就得等着。
小脚妇女本就柔弱,推碾做饭的工作对她们来说也不轻松。
那时回娘家,老婆婆都会让儿媳妇带很多棉花,到娘家纺线织布,完不成回到婆家会被骂,甚至挨打。
娘家的嫂子,未嫁的妹妹都给帮忙,才能完成任务。
所以,如果有一双巧手,做活快就会轻松不少。
女孩子们在葡萄架下穿针引线,乞求心灵手巧,将来找个好婆家,不受虐待,这些成了女孩们的心愿。
据说,在葡萄架下乞巧,最灵巧的女孩子能听到牛郎织女说的悄悄话呢!
现在,七月七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你表白了吗,准备礼物了吗?
小时候,七月初七我们趴在黄瓜架底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可是,直到现在也没有挺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时候,就睡着了。
现在,住钢筋水泥的楼房,黄瓜架都没有了,这点传统也没有保留住。
不说了,困得不行了。朋友们我去呼呼大睡了,拜拜啦!
七月初七晚上,未婚女孩邀七个要好的发小,在一块包巧饺子,饺子馅里分别包上辣椒、硬笔、麦麸、丝线等,等到半夜饺子出锅后盛到碗里,七个女孩子蒙上眼睛摸到哪个碗,就吃那个碗里的饺子,如果吃到麦麸,说明她以后没有福气,麦麸(没福),如果吃到硬币,说明她今后成家后有钱等等,上几年我家的妹子出嫁前,年年都要热热闹闹的过七夕节,真的好羡慕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