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是怎么过元宵节的?有哪些跟元宵有关的民谣或风俗伴你长大
关于小时的元宵节实在没深刻的印象,小时家里条件都比较清贫,反而不比现在热闹,现在条件好了,人们反而更加重视传统节的气氛和传承。
如果非要说出个一二,那就只记得吃汤园和放鞭炮了,剩下就是一家人忙上几个菜围一桌吃吃喝喝,气氛就像是为春节送行,因为我们这过了元宵节就意味着春节的结束,又要开启新的一年的忙碌了。
所以,这天不但没有很高兴,反而有点失落,大人们要工作了,孩子也要上学了。
今天,国家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元宵节也丰富起来,什么看灯展,猜灯迷等,人们的幸福感增强了,元宵节再也不用愁新的一年何去何从,元宵节大家只是欢庆,欢度!
小时候过月宵节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那时候没有袋装元宵,都是散装的,谁家买就用秤盘子称,那时元宵的馅料也单一,只有五仁的。靠近傍晚还要上坟,给已故亲人送灯。晚上家家户户还要用锯末子拌柴油放路灯。这天晚上秧歌扭得也最欢势,因为过了这天晚上组建了半个多月的秧歌队伍也将解散了。我记得正月十五这天还愿意下雪,村里人都把这叫做正月十五“雪打灯”。
小时候的正月十五还有给人“打花鼻子”的习俗,被“打花鼻子”的主要对象大多是姐夫,因为姐夫在小舅子小姨子眼里是一个挺坏的角色,小舅子和小姨子平时没少受姐夫欺负,所以小舅子和小姨子要在正月十五这天联合起来,要给姐夫还以颜色,制裁一下姐夫,让姐夫尝尝被欺负的滋味。“打花鼻子”所需材料是锅底灰,用时需蹭在手上,兄妹几个趁姐夫不注意,齐心协力把姐夫按倒在地,大家你一把,他一把,使劲往姐夫脸上抹锅底灰,直到把姐夫折腾的没一点人样方可住手。正月十五这天,可以说是姐夫的”受难日”,也是小舅子和小姨子们的“复仇日”,在这天,许多“姐夫”们都会被小舅子人姨子们打了“花鼻子”,看上去个个都象小鬼儿一样狼狈不堪。
小时候的正月十五非常有意思,不象现在有些习俗都没有了,就连“放路灯”,“打花鼻子”的习俗都很少有人会记起了,不过给逝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还一直延续着,不同的是,以前送的灯是用苞米面蒸制的碗状灯,里面倒上豆油,再用数根线捻成捻儿一头放进豆油里,一头搭在“碗”沿点燃,为预防被风吹灭,还需用脚踹出一个深雪窝把油灯放里面,这样风起的时候油灯不至于被吹灭。而现在科技发展了,给故去的亲人“送灯”都送电子灯,电子灯不怕风,不怕雨,开关一按就能亮上一夜……
额,今天刚刚写了一篇,分享一下
有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过了正月十一,在农村,家里就准备过元宵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这天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暖的开始,又称“上元节”,我国文化悠久,单是这元宵佳节,便是由汉朝兴起,小编家住农村,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元宵佳节的禁忌。
元宵佳节,在过去是中国的情人节,封建时代中国女子不可随意出门,而元宵节这天是可以结伴游行的,未婚男女可以借着赏灯,赏月来物色对象,所以在元宵节这天,可以约上自己心仪的对象赏月赏灯。
元宵节还适合送灯笼,因为灯和“丁”是谐音,元宵节送灯给刚结婚的小夫妻或是想要生孩子的亲朋好友,有添丁吉兆。
“正月十五迎紫姑”,紫姑是一位善良的姑娘,传说她贫困而死,而后人为了纪念她,便在正月十五这天,用稻草或布袋做成紫姑的形象,对着她说一些悄悄话,或是自己不幸的的遭遇,这个也反应了旧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到了新时代这些民俗基本上已经消失。
元宵节这天适合走桥,逢桥必过,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
元宵节禁哭啼,传言会给家里带来霉运,因为元宵节据说是天宫大帝的诞辰祭日,要以喜庆为主,父母也尽量不要让孩子哭啼。
元宵节要避免损坏工具、设备,破损意味着财富的损失。
元宵节这天不要带大量现金在身上,因为一旦丢失,意味着今年将会失去机遇,也不要借钱给别人,据说会把自己的运气借走。
元宵节当日不可杀生,据说见血不详。
元宵节当日避免脏话,传说会祸从口出、不经意说错话而带来大的祸事。
尽量不要穿白色和黑色的衣服。
也不能洗头发,据说会把财运洗走。
农村的这些元宵节的民俗,大家还有没有补充的?
小时候我们这里过圆宵节没见过吃汤圆,早晨吃旗花面,中午吃白菜、豆腐、粉条我们这里叫入菜,就是把白菜、豆腐、粉条三种菜在油锅炒七八成再倒少许水小火心要炖而成。至于风俗傍晚在自己家前放堆火人人争先恐后跳过火堆,迷倍说法是烧烧上一年悔气。
小时候生活条件差,对过年的时间定义是除夕夜到元宵节之间。元宵有一种含意就是过年结束了,这一天基本上要把过年好吃好喝的都“消”掉。这一天过后的生活也便从过年模式进入了正常模式。
再就是舞龙灯,那时老家农村也没什么文化生活,只要一舞龙灯,基本上都是附近几个村的大人小孩都跟着后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