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时间和习俗是什么
清明节一般在春分后第十五天,即公历4月5号前后。清明节的由来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介子推的传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没有食欲果腹,大臣介子推把大腿上的肉割下来为重耳做了一碗肉汤,重耳知道后感激涕零。晋文公最后历经千辛万苦继承王位,他大力封赏群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归隐山林,重耳追悔莫及,到处找介子推,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躲进深山,重耳为了逼介子推出来,火烧绵山,最后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没有出来。他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当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后来的清明节。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少阳之气息息向上,阳光和熙,照的人心里都是明亮欢快的。人们纷纷走到户外,尽情领略春天曼妙的滋味。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在这美好的日子,一切都生机勃勃。在我们尽情欢笑,舒心畅怀的时候。我们最思念的便是逝去的亲人。这种思念油然而生,这么好的日子,不能与至亲共享,怎不让人黯然神伤,潸然泪下。上坟,祭祖,就是对亡灵的哀思,对祖宗敬仰,也是后人心灵的慰藉。是活着的人和逝者心神勾通的一种方式,惭而成为习俗。上古就有之,秦后惭趋于春天上坟,祭拜。而盛于唐。唐时清明时节,国家公务员都是要放假的,以祭拜亲人。
清明时节也是春游时节,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便是文化。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是辛弃疾的感叹。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清明节对每一个中国人都很重要,它寄脱着思念,勾通阴阳的仪式,千里寄哀思。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这是黄庭坚的哀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清明时节的天气特点。人间有真义,天地也动容。
现代的清明阳历一般四月六号。古代大约二十天左右,一般是阴历三月间。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是现代民间的清明时节的写照。无论得意,失意,无论过得好与不好,清明时节,都要给先人说说话,扫扫墓,焚香烧纸,寄脱哀思,也是心灵上的慰藉。好好生活,是先人的对我们的心愿。于是,我们心灵轻松,告别沉重,哭着笑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慎终追远的季节。怀念逝去的亲人,默哀永远的先烈,祭奠远古的祖先。
清明是令人悲伤的日子,是抚今追古的时刻,这一天,往往风起云暗,仿佛无数魂灵在诉说着天堂的美好和地狱的阴暗。
走吧,该来的要来,该走的就走吧,人间就是需要更换。
清明,又是一个让人清醒的日子,面对逝去的长者,我们要默默地反思自己。思成,不能因功而自傲,这样就不会前进;思过,不能过往而不纠,这样就不会成长;思情,不能生人而无情,要变小爱为博爱,这样就不会狭隘。
清明,让我们想起好多,好多平时不在想起的事,不在抱怨的事,不在遗憾的事。
清明下雨吧,洒在脸上,和眼角的湿润,一起滴落……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1】扫墓祭祖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扫墓。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都有在清明节扫墓的习惯,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总会赶在清明节前回到家乡故土,为祖宗先人扫墓祭祀。在祭祀扫墓时,一般都是先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后摆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比如磕头、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说一说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后来又是如何妥善处理的,让先人不必惦念牵挂等等,表示对先人的关心和忆念。【2】烧包袱,清明祭祖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有些家庭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无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因地制宜的办法——烧包袱。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实在去不了墓地了,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摆设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门口、路边、河边“烧包袱”,包袱里面大多也是一些纸钱、冥币、金银箔纸叠成的元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