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口为什么能在道光年间达到4亿
今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清朝在1851年的时候,居然已经达到了四亿的人口,要知道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人口都不足一个亿而已,这200年究意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增加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呢?
其实所谓的人口数量主要是由当时的朝廷来统计的,大明快要灭亡的时候,有过一次统计,差不多也就是一亿刚出头的数据。
可就是这一亿刚出头的数量,直接造成了大明的土地资源不足,从而导致天下的百姓无地可种,最终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只能跟着李自成进行造反了。
![清朝人口为什么能在道光年间达到4亿,玉田水果柿子种植基地在哪里。 蔬菜种植 清朝人口为什么能在道光年间达到4亿,玉田水果柿子种植基地在哪里。 清朝人口为什么能在道光年间达到4亿,玉田水果柿子种植基地在哪里。 蔬菜种植](http://www.neigua.cn/zb_users/upload/2024/11/20241127120845173268052564008.jpeg)
可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一亿人口的数据有点假,你会如何想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与清朝在对待百姓方面有什么不同。
比如说国家的税收问题,因为明朝时期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百姓的人头税,也就是说天下百姓的数量越多,大明所得到的税收就越高。
并且在明朝的后期,税收标准越来越高,毕竟大明的后期是各种的打仗,而打仗最主要的就是钱财,所以税收才会越来越高。
很多百姓就开始撑不下去了,于是就有人想出了逃税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并入到某个不需要交税的王爷,或者说地主头上。
说白了就是把自己卖给地主老财,然后当一个奴隶,虽说没有了人生自由,可是相比起哪些快要饿死的人来说,生活还算是过得去。
大明王朝到了最后,光是朱家的皇族就有几十万人,而这几十万人又需要多少下人呢?
可以说在无形当中,就不知道有多少百姓并入了这些藩王们的领地之中,成为了一种隐藏人口。
也就是说大家依然还在这个村子里生活,只是在大明的户口上是不存在的,正是因为不存在,所以不用交人头税,从面达到了逃税的这么一个目的。
所以说当时的大明看似一亿来人口,同时也只是收到了这一亿人口的税收,可实际上隐藏起来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很夸张的地步。
很有可能大明当时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两亿,或者说更多的一个数量,只是这些人口都被隐藏了起来而已,只是为了逃税。
而到了清朝的时候,康熙直接搞出一个什么永不加赋的口号,也就是说到了大清的时代,百姓已经不需要按人头来交税了。
既然百姓已经不需要按人头来交税了,谁还会把自己卖给地主当奴隶呢,于是这些被隐藏的人口慢慢的在人口普查当中浮出了水面。
于是清朝的人口就出现了一个看似疯狂的增涨速度,其实更多的百姓只是从以前的隐藏模式,走到了明面而已。
毕竟赋税已经没有了,谁也不想去给别人当奴隶了。
除此之外就是粮食的多样化,在很多明朝的小说当中,大多数穿越者都会提到几样很重要的粮食,就是土豆、玉米等。
可以说这几种粮食在北方的干旱地区依然可以茁壮成长,并且亩产量相当的高,如果单纯的以重量来计算的话,相当于数倍的小麦与大米。
古代的人口数量被限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
要知道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就是因为没有粮食,所以他的哥哥们才会被饿死。
所以说真要有足够的粮食,生孩子真心不是问题,一男一女两口子二十年时间就敢给你增加十几口生力军,就问你怕不怕。
再加上清朝的中期也没有什么很大的战乱,天下百姓的生活又过得去,没事干的情况下,当然还是选择多生孩子了。于是在大清的1851年时候,整个大清的人口直接达到了四个亿,其实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可以说正是因为大明朝的制度问题,从而让无数百姓选择了隐藏自己,等到了大清的时候,却又因为制度的问题,从而浮出水面,再加上大量高产粮食在中国生根生芽,于是人口出现了膨胀式的增长。
清朝的人口实际上不是一下子涨到4亿的,而是从康熙施行永不加赋与摊丁入地的政策开始飞速增长的。中国历来朝代的更替都需要经过漫长的战乱,清朝虽然天下得的容易,但是明末因为起义战争人口也流失不少,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兵败退出成都时,在四川进行空前的烧杀破坏;40万人的成都只剩下20户居民,人口从至少三百万一度锐减到只有八万人。后来清廷推动以湖广、陕西等各省人口填补四川地区,史称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移民四川的趋势历经一个世纪,四川无疑是最大的一个吸收过剩人口的地区。
康熙后期,经过长时期的休养生息,社会已日趋安定,但人丁与地亩的载册数增加迟缓。一方面由于土地与人口的清查不够彻底,再者也由于地主以多报少之故,贫民迫于赋役的繁重而相率逃亡,人丁的统计并不确实。康熙帝为确实掌握人口数,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诏“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册人丁数作为全国征收丁银的固定总额,以后新增者为“盛世滋生人丁”,从中央到地方均不得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税。但除补不易,弊端又无法避免。所以采取摊丁入地政策,废除人头税(丁税),并入土地税内。这使得无产者没有纳税负担,而地主的负担增加,对于清朝人口的持续增加、减缓土地兼并、以及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1741年乾隆帝时期,户部有感于人口的增长,有必要对人口登记制度加以检讨,并彻底改变户口统计与管理制度,以掌握人口真实情形。然而却遭到廷臣苏霖渤等人们的反对,他们认为实施人口普查对维护统治没有实质意义,各省户口殷繁,“若每歳清查,诚多纷扰”。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湖北东部发生灾害,由于赈济的人数超过地方登载的户口总数,经过清查发现,有些县份在每年上报人口数都含混交代。乾隆帝大怒,要各省督抚全面展开人口清查。隔年,保甲严格执行人口普查制度,共增加43,534,131人,此后全国各省人口数较以往更接近实际人口数。人口查报也成为保甲的一项重要职责。无论在乾隆四十年(1776年)前后,人口统计都限于各省。而且京师顺天府、八旗、黑龙江、新疆、蒙古、西藏、台湾、云贵川广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等并未列入户口统计中,不管何时见于官方记载的人口均低于实际人口数。
史籍《清史稿》记载:
盖清承明季丧乱,户口凋残。经累朝休养生息,故户口之数,岁有加增。约而举之:顺治十八年,会计天下民数,千有九百二十万三千二百三十三口。康熙五十年,二千四百六十二万一千三百二十四口。六十年,二千九百一十四万八千三百五十九口,又滋生丁四十六万七千八百五十口。雍正十二年,二千六百四十一万七千九百三十二口,又滋生丁九十三万七千五百三十口。乾隆二十九年,二万五百五十九万一千一十七口。六十年,二万九千六百九十六万五百四十五口。嘉庆二十四年,三万一百二十六万五百四十五口。道光二十九年,四万一千二百九十八万六千六百四十九口。咸、同之际,兵革四起,册报每缺数省,其可稽者,只二万数千万口不等。光绪元年,三万二千二百六十五万五千七百八十一口。
根据史籍统计清朝人口增减大致如下:
可以看出清朝的人口增长并不是某一个皇帝在位时期一下子涨起来的,而是慢慢的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还是清时期内部战争影响不大,再加上政策的刺激,百姓相对于前几朝都得到了修养生息,所以能够稳定的发展人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