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副食到主食,原始农耕种植的马铃薯是如何成功跨界的
1、早期生活贫困,人们对马铃薯的营养价值认识不够,加工技术一直没有突破。
2、随着加工技术的突破,马铃薯被做成薯片之类的,被人们所接受欢迎。
3、马铃薯富含人体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等七大营养物质。
4、由于现代人肥胖的比较多,又可以预防肥胖清理肠道,预防消化系统的病变,人们对它的重视越来越多。
5、第三代马铃薯主食产品的问世,口感好,价格亲亲民,人类对健康食品的青眯,使马铃薯越来越受欢迎。
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提高,马铃薯作为健康食品,它的饱腹感和它的营养价值,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喜爱的主食。
7、马铃薯从副食变为主食是由于马玲薯的营养价值和饱腹感以及人们对自身健康重视的必然产物。
马铃薯在我们老家也叫红薯或者红芋。小时候还是大集体年代,快到年关了,村里的人就开始把马铃薯磨成粉,之后搭一口大锅,把水烧开了,开始做粉条,人工做的粉条,加之集体分得少的可怜猪肉,做一锅烩菜,这就是全家人一年的佳肴。
实行生产责任制了,马铃薯的产品也多起来了,都是加工的食品,可是我还是喜欢吃蒸的或者考的马铃薯,这样吃起来很过瘾。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马铃薯也成了养生和保健的食品,这也证明粗粮马铃薯,是很多人美丽的乡愁!
原始农业是如何发展传播的
现在如果紧靠原始农业发展,肯定的说是走到头了。
只做传统农业,种植作物产值都不足以够人工成本。
你觉得还能做吗。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需要一定过程去转变。
机械农业的普及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从农业工具就能看到农业的进步。一定的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
现在的农业温室大棚种植一样。从最初的简单薄膜温室,也就是春秋种植,比正常的种植早熟一个月。进步到日光温室大棚也暖棚,冬季也可以种,也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水果。现在最厉害的大棚连栋玻璃温室,非常适合育苗,观光园的大棚,产值非常高。
最牛的就是现代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在电脑或手机上就管理大棚浇灌,监控、病虫害的预警。产品的追踪溯源,都是可以了解产品生长过程。
看到这个你还坚持传统农业吗。
古人是怎么种植水稻的
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明朝的粮食供应统计中,水稻占十分之七,居绝对优势。大、小麦、黍、稷等粮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也就是说,中国绝大部分人口是依靠稻米来养活的,可见水稻对于中国的贡献。
古代插秧图(图源明代《三才图会》)
古代打稻图(图源明代《天工开物》)
古代稻米加工(图源明代《天工开物》)
古代稻米扬簸图 我国水稻主种植区分布图 大麦 小麦 黍 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稻作的起源地。在这里,历史上不仅有野生稻的记载,而且时至今日仍然有野生稻的分布,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民发现了80余处的新石器时代的稻作遗存,时间从1万年前到4,5千年前不等,而且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稻作遗存的数量还在增加,年代还有不断推前的趋势 野生稻保护区现存的野生稻 畲族原始水稻品种 1973年浙江余姚境内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储藏量逾120吨的稻谷,距今有7000年,且属人工栽培。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早期的稻作技术比较原始,史书中把它概括为“火耕水耨”。所谓“火耕水耨”就是先用火把田中的杂草烧掉,然后再种上稻,当稻苗和杂草同时长出来的时候,便放进水去,由于在淹水的条件下,稻还能正常生长,而杂草却难以生存。这种稻作技术虽然原始,但却巧妙地运用了水稻不怕水淹的这一特性。
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创作了著名的《耕织图》各卷 古代水稻插秧场景模型 《康熙御制耕织图》中的水稻插秧 世代“火耕水耨”的旧时江南水稻种植区 古代描绘火耕水耨的图绘 唐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的增加,火耕水耨便被精耕细作所代替。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主要包括以耕、耙、耖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 耕图 耙图 耖图 南方稻田和北方旱地相比,一般面积较小,原来的直辕犁使用起来就显得不灵活,于是在唐代出现了江东犁。
江东犁是一种曲辕犁,它小巧灵活,能适应小块土地耕作时经常拐弯的需要。
又如水稻是在水中生长,田面平整才能保持水深一致。为了平整田面,宋代出现了一种水田特有的农具“耖”。耖的出现,标志着南方水田整地技术的形成。 魏晋时期旱地耕作的直辕犁 曲辕犁 江东犁复原模型 左耙右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