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跟风种植比较严重,往往导致产能过剩,如何防止或解决水果跟风种植问题
现在水果种植和普通的粮食种植比较,其效益还是要好些的,所以引来大量的农民伯伯开始种植水果,但是没有经验,所以看着市场上什么值钱,就盲目跟风种植这种水果,最终造成种植面积过大,造成销售价格低廉,甚至出现滞销现象,让果农苦不堪言,损失惨重。
这几年水果价格低廉滞销现象屡见不鲜,如苹果滞销、西瓜滞销、桃子滞销等等,造成丰产并未丰收,果农并未因种植水果而富裕,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盲目跟风种植,认清跟风种植的风险后果。不要一时看着别人种植赚钱了,就开始大规模的跟风种植,并不考虑种植后果,因缺乏种植技术和经验,往往种植出的水果品质和产量都不如意,产生不了好的经济效益。
其次,在原有的销售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销售模式,改善其种植模式。例如发展网络销售、采摘旅游、认领种植模式等等,改变单一品种种植,发展多种水果,多种品种种植,还有就采用辅助措施(如大棚种植等),错开上市时间,提高其经济效益等。
第三,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的参与协调,发展区域种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农作物种植,打造自己的农作物品牌,实现品牌效益,重点打造一品一镇或一县一品种植方式,从根源上解决盲目跟风种植。
第四,鼓励发展合作社及公司土地流转种植模式。实现公司+农户的形式,确保果农种植利益,同时还可共同分析种植的风险,可以有效防止盲目跟风种植,使农民利益得以保障。
总之,要想从根源解决盲目跟风种植,防止出现“果贱伤农”“菜贱伤农”现象的产生,我们就应该充分认清跟风种植的风险危害,大力发展自己的区域种植,努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真正杜绝盲目跟风种植。
以上为果农果缘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这么多年了,全球精英竭尽心力研究如何解决经济危机的大事,至今都没有哪个国家敢拍着胸脯说已有一套行之有效,可以彻底解决的方案,既然涉及全球的大事都没有解决,那么跟风种植这种相对小到微乎其微的事儿又怎么能够防止或解决呢?
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某一时期出现一种可以一夜暴富的经济作物,不仅当地很多人会跟风种植,从而在这个地方形成产业化特产,那么,适合种植这种经济作物的其他产区,也会在适当的时候有着某个部门在大力宣传、推广,信息较为灵通的农村人或种植专业户也会自发的大力发展这一经济作物,您所在的地方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远的不说,就拿砂糖橘这个曾经的发财果来说,虽然它的发源地在广东四会这个地方,难道就不能广西、四川、湖南、福建等省市种植了,要是能够有效的防止或解决这种跟风种植现象,那么就不会出现砂糖橘是种植面积最大的柑橘品种了,也不会让砂糖橘出现供大于求的难卖现象了。
既然跟风种植不能避免,那么要想避免自己种植的某种水果出现难卖的情况,那么,只能依据当地的天候条件,选择最适合当地种植的水果,努力提高水果品质,转变卖果渠道的思维,能办采摘园的地方尽量以采摘销售为主,多种销售方式为辅的做法,没有特殊销售渠道的,只能多跑市场,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销售来解决问题。
这几年水果的滞销多了起来,比如说这段时间刚上市的核桃,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滞销的问题,以往的收购价是2元每斤,而到了今年却只有0.9元每斤,而如果是品质差一点的核桃,可能收购价只有5毛钱一斤,更要命的是,收购的客商却少了很多,很多人卖不出去。
其原因就在于今年的核桃生产地比较干旱,结果果实的品质不是太好,卖到市场中商品性不高,消费者不是太喜欢,这样的话商贩收购了反而会亏本,因此收购的人都会少了很多。而像今年早熟的柿子,在8月中旬就开始上市,结果也是因缺水导致品质不高,柿子中的黑点子比较多,因此商贩的收购积极性比较差,也只能卖到3毛一斤的价格,如果有黑点的连收购都不行。
其实从这么多的滞销案例来看,真正导致水果卖不出去的其实还是品质太差导致的,虽说也有产能过剩的原因,但相比之下却要少很多。比如说五月份的樱桃滞销,说白了就是今年的品质要差一些,消费者吃了后不是太满意,市场的消化不多,因此商贩的收购积极性减弱。
因此不管是栽种什么水果,品质首先要有保证,就算是有滞销的出现,那些品质好的依旧会被率先收购。其次就是要有贩卖的渠道,只有渠道铺设好了,才能无惧产能过剩的威胁。当然大家也要理性的种植树木,避免因跟风导致卖不出去,大家咋看?
请点击关注【乡村关中】, 分享不一样的“三农”精彩。
现在各地农村都因地制宜地的发展经济农作物,实现“一村一品”,或者“多村一品”,就是从根本上实现农产品的区域品牌,形成适度规模化的经济种植效应,这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区域品牌农业,才能提振农民耕种的信心。如果一个地域没有特色,没有品牌,没有叫得响的农产品产业,如何实现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把这种现象,错误地理解为跟风种植。现在出现的农产品滞销,或者题主所说的“产能过剩”, 其实是对市场资源配置的错误判断,是对地域品牌农业的亵渎。对此,作为“三农”领域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形成区域品牌农业不等于跟风种植。
发展区域品牌农业,就是要形成适度规模化的种植,就是农民所说的种植形成了“气候”。如果客商收购相应的农产品,某某地种植大棚蔬菜、某某地种机有机水稻、某某地产西瓜、某某地是优质苹果产业基地……只有这样的品牌效应,才能带动地方知名度,才能把农民种植的农产品有效推向市场,实现经济收益。不“跟风”如何形成区域面积的农产品品牌呢?
第二,“农产品产能过剩”并非跟风的专利。
我们看到,现在每每遇到什么农产品丰收,指定就成了滞销。这就是题主所说的“产能过剩”,那么真的是农民生产的这种农产品没有市场吗?我们诚恳地说,这只是市场的表象。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当地相关部门,在引导农民发展区域品牌经济农作物时,当前处在“种”的层面,还没有想到,或没做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去”哪儿?说简单点,就是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这是“农产品产能过剩”的病灶。
第三,解决农产品滞销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质量。
虽然现在农民的商品意识逐步提高,但这种提高的节奏与现在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的差距越拉越大。也就是说,农民要解决产品滞销,就必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质取胜,以质占领市场,这才是解决滞销的最根本的途径。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要具有市场竞争力,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同时,做好农产品销售的服务体系。农民“跟风”种植就是区域品牌形成的中坚力量。
第四,“跟风”种植是区域农业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事求是地说,某地方种植什么农产品,每季就都只能种这些。农民不种这些农产品,他还有其他方面的选择吗?再说,“跟风”种植才能形成规模适度化经营,这对区域农产品的品牌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能盲目的指责,因为发展了大面积的经济农作物,销售不出去,把棒子打在“跟风”的头上。这显然是错了主意歪了心。
第五,全面培育和完善产销配套服务体系。
农民“跟风”种植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产品的区域影响力,但要克服滞销的通病,一方面是全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就是加紧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农产品的产销配套服务体系,二者双管齐下,农民“跟风”种植的农产品不是滞销,而是响当当的当地农产品特色品牌。
总之,发展区域品牌农业经济作物,就是要形成适度规模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打通农民——客商——市场的通道。如果还沉浸在过去一家一户的自留地耕种模式,哪有区域品牌?哪有品牌农业?哪有质量保证?现在的市场是竞争的市场,是对质量需求的市场。所以,不能动不动就把“跟风”理解为不明智的荒唐,动不动把农产品滞销的大棒就打在大面积种植上,而理应思考如何有效对接市场,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我是职业农民【乡村关中】,我们一起关注“三农”动态,解析“三农”热点,剖析“三农”万象,探索“三农”规律,推动“三农”发展。你对此有什么意见,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