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壤施肥 » 馒头,包子的来历是什么❓,泸水种植什么水果最好吃。

馒头,包子的来历是什么❓,泸水种植什么水果最好吃。

duote123 2024-08-29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馒头,包子的来历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人们早期食用的“馒头”,最初是有馅的,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一段粮荒,贫穷的人们都买不起陷,就用纯面做包子。后来,我国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

馒头原来叫“瞒头”,传说,当年诸葛亮带兵来到泸水旁时,那儿水势汹涌,过不了对岸。当地的老百姓说,要用人头祭河神才能过去。诸葛亮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面粉做成一个个象人头的东西来祭神,因为是用这东西当人头瞒河神的,所以称为“瞒头”,时间久了人们就称为馒头了。

馒头,包子的来历是什么❓,泸水种植什么水果最好吃。 馒头,包子的来历是什么❓,泸水种植什么水果最好吃。 土壤施肥


馒头,目前一般辞典的解释为“一种用发酵的面粉蒸成的食品,一般上圆而下平,没有馅儿。”这其实仅是北方一部分地区对这种食物的称呼。在江浙一带有馅无馅的统称为“馒头”。山西、陕西地区则称馒头为“馍”或“馍馍”。

馒头,包子的来历是什么❓,泸水种植什么水果最好吃。 馒头,包子的来历是什么❓,泸水种植什么水果最好吃。 土壤施肥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元朝大都著名戏剧家杨显之有一出名叫《酷寒亭》的剧,其中便有几句说:“你两个且起去,揩了眼泪,我买馍馍你吃。”这里馍馍就是馒头。河北省中南部有些地区还有把馒头称作“波波”的。《畿辅通志》记载说:“馒头,畿辅(指京师地区)称馍馍,顺天(河北中部)称波波。”所以馒头有各种各样的称呼,随不同地区各异。

关于馒头的起源,还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有段缘分。据宋朝人高承写的《事物纪原》一书说,馒头的来历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关。

该记载说,当年诸葛亮与孟获打仗时,孟获所在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一种迷信风俗,在战前,必须要用人头向神祷告,不然就难以获胜。诸葛亮极力反对这种野蛮风俗,但又要考虑到尊重当地的民情,所以采用了一种用面包上牛羊猪肉馅的食物,以象征和代替人头来祭神,而后出兵。

因为当时把西南云贵一带的少数民族叫做“蛮夷”,因此这种代用品也便称为“蛮头”,后来逐渐又改称馒头,慢慢在全国叫开了。

据明朝人王三聘《古今事物考》说:“馒头谓之笼饼,出于汉魏之间。”这种说法和上述诸葛亮的时代正好相符。大概晋朝时候,这种食物已成为民间常用食品。西晋人束晳在《饼赋》中就曾提到:“于时享宴则曼(馒)头宜设。”但当时还不专称馒头,它尚有“笼饼”的雅号。

另外,从一些古人的记载看,一直到宋朝,馒头还用来统称有馅和无馅的笼蒸发面圆形食品,此时包子仅是馒头的一种别称。

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的《梦梁录》里,把带馅的笼蒸食物,有时称为馒头,有时又叫作包子,并没有固定的区分。

如《梦梁录》的《荤素从食店》一节,提到“蒸作面行卖四色馒头、细馅大包子”,还列举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等许多品种。这些所谓馒头者,实际上就是后世的包子。

南宋大词人周密所著《武林旧事》曾开列了南宋初年奸相张俊和秦桧等为宴请高宗皇帝从幸丞相府所准备的一份菜食清单,秦桧的一份中备有“簇五十馒头”一项,可见当时馒头亦成为贵重食物之一。可能这是一系列各种馅的馒头,不然不会当作珍品进贡皇上。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还有一条记载,谈到苏东坡时,宋政府的太学,伙食很好,春秋以炊饼、冬季以馒头最为有名。这科受欢迎的主食,也一定是各种色样的馅包子。

馒头和包子都和诸葛亮有关。

1、馒头:

据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安定后方而进军西南,在横渡泸水时,因瘴气熏天,毒液漫流,过河士兵中体弱者多触水致死,军队难以挺进。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于是命杀牛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来,民间习此风俗。这大概是“馒头”的起源。

2、包子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

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

馒头的“祖宗”是带馅的。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馒头之称谓,今天仍很混乱。

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作“馍”、“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馅者,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


  包子,在中国拥有多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就流行用包子和馒头做干粮。当然,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对包子也是情有独钟。

  日常生活中,人们早期食用的“馒头”,最初是有馅的,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一段粮荒,贫穷的人们都买不起陷,就用纯面做包子。后来,我国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

  若要把馒头和包子的来历讲清楚,必须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说起。据史料记载,诸葛亮辅佐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率军进军西南征讨孟获。横渡泸水时,由于夏季过于炎热,造成瘴气滞留。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质,士兵们食用了泸水,导致士兵死伤严重。诸葛亮经过冥思苦想,下令让士兵们杀猪,宰牛,将牛肉和猪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蒸熟,让士兵们食用。结果士兵们的不适症状很快消除。由此开始,人们开始制作“馒头”食用。随着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馒头”里边装上肉馅的食物,名曰为“包子”。


在中国历史上,包子和馒头,其实是一种食物,那就是馒头。馒头这个名称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包子,包子只是馒头的衍生名称。可到今天,虽然馒头和包子在国人食物中齐重,但包子的名声却已远远超越馒,并形成了几大品牌包子。而流传1600年的馒头,虽然深入人"口",但却尚未有品牌形成。

  据历史记载,馒头起源于南方(现今云南沪水一带)。相传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术,七擒七纵后最终收服了孟获。在与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诸葛亮班师回朝。

  

但蜀国大军行到泸水时,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答道:"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就必须向这些士兵的冤魂祭供。"

  诸葛亮当然不惧鬼魂,但想到这些战士,为了蜀国,抛尸他乡,如今战争结束了,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也是应该的。他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

  

诸葛亮听完,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颗人头去祭奠,又平白无故地增加49个冤魂。这样下去,冤魂岂不就越积越多,泸水将永无宁日。而且,49个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

  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当地土人这时也对诸葛亮说:"上次丞相渡泸水之后,水边就夜夜鬼哭神号。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诸葛亮心想,看来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牵连无辜军民呢,他决定想出一个解决办法。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由于是在蜀国西南蛮荒之地,这种祭品一开始被称作"蛮首"。

  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蛮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全部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从此以后,蜀国人们经常用蛮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这种风俗,也逐渐从蜀国传到全中国各地。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蛮首"称作"馒头"。后人也把诸葛亮封为馒头的祖师爷!

  

"蛮头"传到北方后,北方人还是觉得蛮字不够好听。北方人发现,蛮头蒸出来后,最外边的一层表皮,很具光泽,光泽在古汉语中为"曼泽",于是,北方人就将"蛮"字改为了"曼"字。于是,"蛮头"就变成了"曼头"。跟诸葛亮不同的是,通常老百姓吃的馒头,是没有包馅,是单纯的面蒸的馒头。

  而后来,由于中国字能够食物的物品,通常带一个"食"字旁,于是"馒头"逐渐演化成了"馒头"。从历代文人作品中获悉,到宋代的时候,基本上"馒头"一词就确认下来了。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密切结合生活饮食上的需要,逐渐演变成由"馒头"里边装上各种馅的食物,名曰为"包子"了,因为是用面和肉馅包成的,故被人们恰到好处,给名曰为"包子"了。现在,在江南一些地区,人们不是只知"馒头",而不知包子呢。

傈僳族出名的特色

是服饰特色。僳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欢头戴珠帽“额勒”。“额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而成的精美头饰。

制作方法是:先选十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海贝片,把它们钻出小孔,用线平穿成一个能套住后脑的圆套。海贝圈上半部分的贝片下面系上一个小铜珠,然后再将小铜珠横穿成串。这样便构成了一个以脑后海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以红白两色珊瑚、料珠串为中心的帘式、半月形珠帽,戴在头上正好能将头颅和两侧耳鬓罩住。妇女们戴上“额勒”,头顶上的片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前额,金光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之感。这是僳僳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心爱之物。

傈僳族群众称一年一度的年节为“阔时”。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主要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过年的时间,因此没有统一、确定的日期,但一般均在夏历十二月初五至次年正月初十这段时期内,即樱桃花开季节。年节期间,习惯上都要舂籼米粑和糯玉米粑,并酿制香醇的水酒。

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和粮食丰收,每一家都要将第一臼舂出的籼米粑放少许在桃、梨等果树上;有的地方在吃饭前先盛一小碗让狗吃,据说是表示对狗给人世间带来谷种的回敬。

手抓饭。

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有着渊源关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福贡、贡山、兰坪4县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丽江、德宏、楚雄、保山、大理、临沧、普洱等州(市)以及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全国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他们多数与汉、白、彝、纳西等民族相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腾冲属于哪省

     腾冲市,云南省辖县级市,由保山市代管,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保山市西部,东与隆阳区相连,南与龙陵县、梁河县接壤,西与盈江县、缅甸联邦共和国毗连,东北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相邻。市区距省会昆明606公里,距缅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总面积5845平方千米,国境线长148.075千米,截至2022年10月,辖10个镇、7个乡、2个街道。[1][2]市政府驻腾越街道。2021年末,常住人口64.3万人。[67]

     腾冲市是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侨乡、文献之邦和翡翠集散地。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大理国中期设腾冲府。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3]旅游景区众多,如火山国家公园、和顺古镇、北海湿地、国殇墓园等。

    2022年,腾冲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7.97亿元、增5.6%;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00元、15887元,分别增2.2%、6.5%。

相关文章

插花艺术在湖南,千年传承,绽放异彩

插花艺术,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传统技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湖南,这片红色沃土,不仅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滋养了独...

土壤施肥 2024-12-16 阅读0 评论0

插花艺术大赛,花环之美,匠心独运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插花一技,雅俗共赏”的说法。插花艺术,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更是心灵手...

土壤施肥 2024-12-16 阅读0 评论0